9月16日,2023年江苏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发布仪式在南京举行。此前,省委宣传部、省科协、省科技厅、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、省国防科工办联合发文,正式揭晓2023年江苏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入选名单,郭宏新董事长在内的20位科技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上正式被授予表彰绶带。
自2023年江苏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名单公布以来,《新华日报》记者陆续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专访,以展现江苏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,书写江苏科技的精彩故事。其中,在郭宏新董事长的专题报道中,记者通过深度交流访谈,将郭宏新董事长时刻研究产业痛点,坚持自主创新,用技术创新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事迹一一展开。
(下文转自《新华日报》记者专访)
从高校教师“变身”科技企业家,创业以来,中圣科技(江苏)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郭宏新,坚定不移走“科技自立自强”之路,把自己当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“策划人”,用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。“用技术创新帮助客户、社会解决问题的同时,助推产业经济振兴发展,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”郭宏新说,这是他带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的理念。
技术产业“纠缠”,实现企业“螺旋上升”
创业至今,郭宏新的初心其实很简单,就是想用技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。
时间回溯至1983年,郭宏新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南京化工学院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,埋首科研十多年后,成为南京化工大学热管研究院副院长。彼时,苏南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春风下蓬勃发展起来,但要办得红火还缺技术、缺设备、缺过硬的产品,于是,来自高校、科研院所的“星期日工程师”应运而生。“我们用热管技术帮助苏南不少乡镇企业节能降耗、增产增效。”郭宏新说,通过“星期日工程师”的角色,他初步实现了“用技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”的梦想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
二三十年前,国内热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率还比较低,高效传热产品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。“要想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,必须有更高水平的技术。高水平技术从哪儿来?必须在落地转化中不断迭代。”郭宏新思来想去,决定创业——办一家从技术到产业无缝对接的,以技术研发创新为驱动的企业。
“创业是艰难的,创新是孤独的。”如今回想起创业的难,郭宏新也就仅仅用几句话带过,“有时候会迷茫,未来的路怎么走?怎样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?经常要自己跟自己博弈,不断探寻企业发展的未来路径。”
博弈到最后,是专注和坚持。郭宏新说,现在回头看,做实体也好,做科技创新也好,都要专注,同一个技术做几十年很正常,关键是要做出高度、做出内涵。“例如我们做传热技术,在转化落地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,不断对技术进行弥补和改进,把它做成了高效传热,技术就有了高度。设备也随着技术的提高不断迭代、效率更高。高效率带来增产,增产是最大的节能,节能是最大的环保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从而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。”
对此,郭宏新称之为“螺旋上升”——通过产业问题和技术进步的“纠缠”关系,实现企业的“螺旋上升”。“看似在转圈,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高,呈金字塔形发展,而不是摊大饼式发展。当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的技术,就有了强有力的心脏,成为一家有内涵的、能够高质量发展的企业。”
技术服务社会,创造多项中国“首次”
不难看出,瞄准行业“金字塔尖”,郭宏新从来就只想做一流的企业。他笑道,二流企业做产品,一流企业做标准,标准是要适度超前的,要清晰地洞察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,要有技术内涵和技术底蕴才能做成国家标准。创业至今,中圣科技牵头、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,其中,郭宏新牵头制定的“热棒”国家标准,荣获“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”。
“热棒”国家标准的“诞生”,是一件颇为传奇的事情。2002年11月的一个晚上,郭宏新在中央电视台《对话》节目中看到,青藏铁路的建设依旧面临着高寒、缺氧和冻土三大难题,其中尤以冻土问题最难解决。“让冻土层永久固化,这不正好与我所学专业相关吗?”当晚他就一遍遍查阅科研资料,对可行性较高的方案进行反复推敲、论证后,连夜给原铁道部副部长写信,提出用热棒技术治理冻土的设想。一个星期后,郭宏新带着热棒发明技术的资料进京参加专家组答辩,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。在获得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委托后,他立刻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,经过三个寒季的研究、试制和野外现场测试,终于研制开发出专利技术产品“带中心测温管的低温热棒”,通过“热棒导冷”方式,令冻土夏天不融,成功解决了冻土冬天冻胀、夏天融沉的问题。
如今,青藏铁路穿越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时,便可见到铁道两侧每隔4米竖起的一根根“灰色魔棒”,这就是郭宏新带队研发的“带中心测温管的低温热棒”。该技术被铁道部专家组指定为青藏铁路冻害处理的唯一技术储备,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,被评为“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”。后来,该技术又成功应用于青海、西藏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新疆的铁路、公路、输电线路、涵洞工程,甚至走出国门,应用于冻土区的中俄输油管道和机场工程。2021年,中圣科技及郭宏新本人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及参与人之一的“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”项目荣获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”。
“能将一件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转化为对企业、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有用之物,这才是最富有的人生。”多年来,作为科技工作者、民营企业家,郭宏新初心不变,始终践行“用技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”。在他的带领下,中圣科技聚焦清洁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研发和制造,用“一根针能捅破天”的精神,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发制造,创造了50余项中国“首次”,实现了LNG成套装备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研发制造,打破了国外在同类技术上的长期垄断,并成功将高端装备产品出口到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。
主导成果转化,助推绿色低碳发展
掌舵中圣科技以来,郭宏新始终秉承“增产节能,效益型环保”理念,致力于科技成果产业化,助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。
2007年,随着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,光伏原料多晶硅面临产能不足、成本居高不下、生产过程不环保等问题。“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四氯化硅,遇到潮湿空气就会分解成硅酸和剧毒气体氯化氢,危害极大。”郭宏新意识到,如果想让太阳能真正成为绿色能源,必须解决这一问题。面对国外技术的层层封锁,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“啃硬骨头”,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研发出了中国首台冷氢化反应器,将过去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四氯化硅转化为原材料三氯氢硅,并且可以在装置内循环利用,彻底解决了环保问题。
在第一代冷氢化反应器投用的同时,郭宏新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研发迭代的脚步从未停歇,第二代、第三代、第四代……多晶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。如今,郭宏新带领团队还在进一步研发新技术,冷氢化反应器已发展到第六代,生产规模更大、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。“如果将来我们全部用太阳能发电来制氢,让人们享受到真正的绿色能源,碳达峰碳中和才更有可能实现。”
与此同时,郭宏新还带领团队积极攻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,研发出“石油化工装备火炬气回收系统”,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,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被列为“国家环保重点新产品”。
“创新是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命题。”郭宏新表示,国家不断强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,推动企业作为创新联合体的主导者,这对企业家既是激励,也是鞭策。在他看来,一个优秀的科技企业家,要有能力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“策划人”和“组织者”。
“要有能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,像生产汽车一样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,要会分解问题、拆分技术、组建平台,车子零部件交给合作方生产,整车在企业组装成功。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、高端装备国产化。”郭宏新说。